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技术文章 > 南美白对虾常见病毒性疾病

南美白对虾常见病毒性疾病

更新时间:2022-06-30 点击量:4390

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三大优良品种之一,具有抗病能力强、生长速度快、耐高密度养殖、肉质鲜美等优势。我国于1988年引入该品种,逐渐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主要品种,很是畅销,养殖的人趋之若鹜,养殖模式多样。为追求更高的回报,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,但随之而来的高密度养殖必然增加了疫病的风险。

近年来,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不时暴发疾病,导致其产量下滑,养殖及相关产业受到冲击,以下是南美白对虾常见的八种病毒性疾病。

1

图片

桃拉综合症(红尾病)

 

[病原]桃拉综合症病毒(TSV)

[症状] 桃拉综合症病毒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的上皮细胞,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。在特急性到急性期,幼虾身体虚弱,外壳柔软,消化道空无食物,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,尤其是尾足、尾节、腹肢,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。较大规格的病虾步足末端有蛀断、溃疡现象,两根触须、尾扇、胃肠道均变红,胃肠道肿胀,肝胰脏肿大变白,部分病虾的肌肉白浊。

 

2

图片

虹彩病毒病(黑脚病)

 

[病原]十足目虹彩病毒(DIV1)

[症状] 大量的虾爬边、游塘,每天有大量的偷死,初期少,后期越来越多;虾体微微发红、空肠、空胃、肠道发红、断裂;肝胰脏颜色变浅,发白、wei缩;外壳变软,软壳现象增多;多数的腹部肌肉发白、坏死,肌肉白灼;该疫病爆发时病变对虾全身黑斑,而后甲壳微红,直至死亡后游泳足附近的甲壳出现明显的黑斑症状。

 

3

图片

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

 

[病原]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(IHHNV)

[症状]病虾生长缓慢、体长普遍偏小,且个体差异很大。患病稚虾还出现额角、触角弯曲变形等症状。感染病毒或患病后存活下来的细角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会终生带毒。可通过垂直和水平传播方式把病毒传给下一代和其他种群。

 

4

图片

对虾杆状病毒病

 

[病原]对虾杆状病毒(BP)

[症状]病虾的体色呈蓝灰色或蓝黑色,胃附近白浊化,浮头,停滞岸边,鳃和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、丝状细菌、附生硅藻等生物附着,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,肝胰腺肿大、软化、发炎或wei缩硬化,肠道发炎等。摄食和生长率降低,病毒在肝胰腺及前中肠上皮细胞内增殖,包涵体为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。

 

5

图片

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

 

[病原]肝胰腺细小样病毒(HPV)

[症状]病虾外观无*症状,厌食、行动不活泼、生长缓慢,鳃和体表有附着的共栖生物,偶尔发现腹部肌肉变白,易继发感染细菌性或真菌性疾病。严重感染时肝胰脏微白色、wei缩。

6

图片

白斑综合症病毒病

 

[病原]白斑综合症病毒(WSSV)

[症状]病虾首先停止吃食,行动迟钝,弹跳无力,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,很快死亡。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淡退色。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有白点,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,肉眼可见,有的病虾白点不明显,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,容易剥下。

 

7

图片
    对虾黄头病

 

[病原]黄头病毒(YHV)

[症状]病虾发病初期摄食量增加,然后突然停止摄食,在2~4天内会出现临床症状并死亡。许多濒死的虾聚集在池塘角落的水面附近,头胸甲因里面的肝胰腺发黄而变成黄色,对虾体色发白,鳃棕色或变白。黄头病毒主要感染对虾的鳃、触角腺、造血组织、淋巴器官等,宿主细胞内形成强嗜碱性细胞质包涵体。

 

8

图片

传染性肌肉坏死病

 

[病原]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(IMNV)

[症状]发病初期病虾摄食减少或停食,反应迟钝,聚集在池塘角落,体色发白;病虾腹节发红,尾部肌肉组织呈点状或扩散的坏死,坏死先出现在腹节末梢和尾扇,移去腹节表皮可见白色或不透明的白色组织,部分虾还可出现微红色坏死区域;在网捕、喂食等刺激下,坏死症状虾可突然增多,喂食后出现持续死亡,淋巴器官明显增大,约为正常虾的3~4倍。

 

水产病害 防大于治

 

细菌类的病原尚对抗生素敏感,而病毒则无任何te效药,因此,病毒性水生动物疾病预防远重于治疗,及时发现养殖环节中的病原体,除了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,提高养殖成功率,还能减少药物使用,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。

双螺旋基因研发了一系列旋达R1水生动物疫病核酸检测试剂,并为每种常见病害开发了PCR-荧光探针法与恒温荧光法两种不同方法学的试剂盒,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景的检测需求。